红石村,一个3000多人的村落,公路建设滞后,没有产业支撑,是今年红炉镇确定的“后进村”。如何把“后进村”变成“后劲村”,红炉镇党委、政府与红石村党委一起想办法,采取支部“联姻”夯实党建基础、同心同向改善基础设施、立足实际发展产业经济等举措,一步步地改善“后进村”的落后面貌。
支部“联姻”夯实党建基础
6月初的一天,红炉镇机关党群支部来到红石村肖家大院开展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院坝宣讲会。红炉镇党委书记邓正军是这次院坝宣讲会的主讲人。
邓正军同志紧扣市第五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对大会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和系统阐述。同时,结合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联系红炉发展实际,介绍了红炉镇的“一三五”总体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强镇富民”这一总任务,突出“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扩容增效、场镇补件提质”三大重点,着力壮大建材能源产业集群、着力建设特色种养农业基地,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场镇,着力完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次‘送学’进村是结对帮扶的其中一项内容。”红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为推进“后进村”红石村的基层党建工作,红炉镇机关党群党支部同红石村党委“联姻”,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先进带后进,帮助整改提高。比如这次的“送学”活动,就是通过进院坝上党课的形式,让全村所有党员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区委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纵深推进红石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同时,还将针对红石村基层党支部存在的活动缺乏吸引力、党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党员日常管理量化考评、“主题党日”、村(居)民自治等制度,规范党组织活动,增强党组织活力,有力加强党支部神经末梢建设。
同心同向改善基础设施
“这条路,我们盼望了多年,今年终于要硬化了!”红石村村民翁益方眼看沙坝路即将硬化高兴极了。
沙坝主干道水泥硬化,全长2.28公里。路不长,却涉及到红石村的米家坳、大屋基、南瓜屋基、黑水凼、大坪、皂角湾、方碑和沙湾等8个村民小组共计上千人的出行。以前,这条路只是一条泥结石小路,宽约3米,小车进出十分不便,而且路与路之间多有断头路,没有形成环线,加上这条路年久失修,早已成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烂泥路,村民出行不便。
“这次,我们把断头路全部连起来,而且加宽了路面。”沙坝支部书记邹代明介绍,修路最怕的就是土地纠纷,可修这条路,凡是涉及到调整土地问题,全是村民自愿让出,路面扩宽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今年大春生产刚开始时,工程还未动工,但路的线型已经决定要从两家村民的农田穿过,当时与村民约定的是“占好多算好多”,这两家村民也欣然答应。像这样的事情在修这条路期间还有很多。总之,村民十分支持修路。
要致富,先修路。红石村党委深知这个道理,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在红炉镇党委、政府及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路建设有了眉目。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村民支持,红石村党委在公路修建前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院坝大会,与村民进行了事先沟通,让村民都了解到道路建设对整个村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村民与党委同心同向修公路的这一结果。
据红石村党委书记廖自光介绍,目前,沙坝硬化水泥路线型已全部打通,只待晴天铺面层,预计8月将全面建成。届时,全村33个村民小组的环线硬化水泥路将全面打通,8公里进出村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不仅如此,红石村还将新修4公里的泥结石路,构成30余公里的路网体系,彻底改善红石村的交通出行问题。
立足实际发展产业经济
在红石村御河桥村民小组谈起74岁的李元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喜欢送羊给贫困户,解决贫困家庭的生计。
腿脚不便的李光全生活窘困,李元成送了2只羊给他,并指导他养殖技术,种植羊爱吃的牧草。“我送的都是种羊,下了羊崽后,我也会负责销售。”李元成说,目前已为6户村民送去了种羊,增加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此外,他还常常走村入户帮助农户预防控制家禽常见疾病,至今已为三四十户村民提供了帮助。
“我们有了路,就要发展产业。”廖自光说,像李元成这样的养殖大户,村里要积极发挥他的带动作用,让周边的群众发展养羊业。同时还大力流转土地,发展种养殖业,至今已发展种粮大户3户。此外,村里还在探索土地产权,以大屋基村民小组为试点,实施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以户为单位,召开大屋基社股份合作制第一次股东大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推荐设立了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目前已对股权人员及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实行股权固化,全组共72户148人,共计148股,仅去年人均每股分红240元。
廖自光说,红石村还是红炉镇页岩气项目建设地,村里共有7口井,其中有2口主井。为了更好地对接页岩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一个重点项目,他们已对第一口井需要的30多亩地进行了调整,为项目进场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们现在是‘后进村’,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变‘后进’为‘先进’,让全村走向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廖自光充满信心地说。
|